从事装修行业30余年,以下是个人对设计管理看法:设计高度往往是由创意取决并非管理,但是设计创意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情。针对这行业,个人有这么几点思考,先从“非”而不是“是”的角度来聊聊。
设计师之间,分工不同,在各自领域有不同的专业能力,需要大家共同发挥创意,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个项目的设计。比如,在规划项目中,一般是规划师来主导一个项目,由规划师来负责居多。而在建筑设计项目中,可能就是建筑师来主导项目,由建筑师负责推进什么的。不同专业设计师,只有真实的协作起来,才能出作品,而不能是上下级关系,简单做生产,那样的设计成果,就缺乏了设计可以有的更大的价值,变成了一种按需生产的东西。
一般而言,项目管理可以把项目拆分为各种任务,甚至可以很细,然后再整合成一个东西。比如IT行业,就可以非常标准化的拆分,实现全球化的外包,但设计很难这么做。所以,设计管理更多的是管人,管理设计师更常见一点。比如一个比较大的项目,可能会拆分成不同的小组,由2-3个人组成,去完成一块任务,而不是一个任务。这一块任务,也许随着项目发展,会放大,会缩小,甚至会消失。这对设计师的要求很高,设计师在做某一块任务时,是要对整体项目有个全局观的,而不能只在意自己手头的任务,按任务式的设计,必然使得设计结果缺乏灵气,成为了一种工厂化的东西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设计寒冬一出现,原来这种工厂化东西面临巨大挑战以及市场被大幅压缩,因为当市场整体缩小,大家就开始追求质量,追求更好的东西。
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认同,的确,我们都希望设计项目的推进能有序进行,按部就班。但设计这种东西,一般而言,是甲方要求我们一个Deadline,于是我们就在这个时点去完成。但设计的变化因素其实还是很多的,尤其是从我们的规划设计而言。规划往往不存在什么竣工日期之类,城市的发展也不会因为你规划而停止或启动。小到一个乡村旅游规划,也是如此,规划设计把大方向大框架明确,适当加入一些设计内容,更多时候就是一个观察者,根据项目的走向,在原来的预判下,不断进行调整。所以,很多时候,大家不理解,认为规划是墙上挂挂,当然,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,不是所有规划师的观点。
从前年开始,我们靠谱设计做了两个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建设,其实就是针对这个单位的OA定制。不过,我们的做法与软件公司的做法不同,我们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调研和跟踪,到现在为止,还在持续的与这两家公司探讨设计管理的内容。这里面,很有意思,我们成为了一个桥梁,让两家公司的管理思想和我们的管理思想,进行了非常有趣的碰撞。
这里我先放张图,都是一些设计管理流程的思维。
图有点小,但是这么个意思,大家瞄一眼,也能发现问题。设计项目可以这么复杂的去进行管理吗?恐怕很难。不过,这里面的一些重要的点,我们给他们梳理出来了。首先是阶段,相当于大进度,这个我是认可的,要有一个大的把控,从洽谈到前期到实施再到完成,这个大进度计划要有。其次是关于里面的质量控制,事前指导、事中指导、技审会议,这三个节点抓得很好,但是什么时候去触发?现实中一忙,审核人就会忘了这事,或者根本来不及搞这个事,大家都怕麻烦。后来我们花了相当长时间的探讨,把系统设计成了“进度描述+质控节点”的方式。这里穿插一个我们的观点,管理与工具应该是并行的,没有管理,工具是没有任何价值的。好比一个古代人,你给他一个导弹,根本就没有用处。所以,我们这里提了一个要求,每位项目负责人,需要即时记录相应的进度描述,这里的进度描述是很自由的,你想怎么记,就怎么记,可以记比如“草图画完”这样的话,也可以记“咨询某某某”这样的话,方便大家想了解这个项目推进情况的人,点开仔细看。另外,项目负责人必须对相应的质控节点进行记录,这些质控节点,就是共同设计的一套用来提醒审核人、市场部人员等等的一个个的闹钟,质控节点设置比如4月10号提交初步成果(也可以是汇报),提前2天提醒。这样相关的人员就都能收到这么个提醒,能及时的对设计成果进行了解、反馈。也许10号这个成果并没有做完,但不要紧,已经起到了对相关人员的警示作用,不至于一忙起来,都忘了有这么个事情。
那么,这种传统方式下的设计管理,成效如何呢?其实还是很有限,虽然通过多次碰撞、优化,但还是传统的设计管理逻辑,没有逃离金字塔的管理内核。也就是说,底层的设计师人群,真实的战力并没有得到发挥。因为这个事情,做好了,无非是得到领导表扬一下,甚至有时领导也不一定看得到。做差了,有可能糊一糊也过去了,最多,也就是挨个骂,对他自身的影响,比较有限。因为项目做砸,坏的是企业品牌,而不是他的个人品牌,这也是为什么设计院都想尽办法去维护质量,去盯项目,而设计师不愿意被管理,因为两者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冲突的。
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其实是从更高层面的管理思维上,来个改变,才能有所突破。这里其实也是最近大家都提得比较多的一个观点,企业从原来的“企业+雇员”模式向“平台+个人”模式转型,这个,其实我们的廖总早就在做了,所以廖总这个平台,他对设计管理的诉求就没那么高,压力也没那么大,做成平台式企业,真正就是能躺着收钱,所以廖总才有时间来玩全经联,来搞商学院哈~
我们的设计管理逻辑很简单,就是开放式。首先,我们挑选的服务对象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式的设计院,我们选择未来,选择的是廖总这样的平台式企业。其次,我们认为在较长一段时间里,在设计行业,很难马上出现“平台+个人”,而应该是“平台+团队”,这个团队,可能是2-3个主创作为合伙人形式存在的,合伙人外层,是一些辅助设计的人员。一个团队,也就10-20个人,就可以了。所以,我们现在的产品是面对设计团队的。这个团队本身,对设计管理的需求很简洁,能记录数据就好,一定是去流程的、开放的,所以靠谱设计是一种权限比较平等,非常开放式的一种使用逻辑。
我们认为,团队的成员,在现有的环境,多数人相对比较固定,因此,是具备一定的信任基础的。加上我们提供的操作日志记录,大家不会在自己团队管理的平台上乱写乱操作,因此,权限相对开放(除了合同管理这种相对敏感的东西外),是方便团队记录数据的。
我们这个产品有很强的适应性。比如说,有的团队对流程有要求,还是希望要有点流程。拿在线报销来说,希望能由出纳先查一下票,再由负责人确认一下,然后合伙人同意再出款。那么,这么一个简单的流程,完全可以在这种开放式的逻辑下实现。我们引入了一个认可机制,首先,任何人都可以去新增成本,任何人都可以去认可这个新增的成本。团队开会时商议好,你先认可,我再认可,他再认可。这样,一个流程就定好了,而且这个流程你随时可以再自己制定,比如超过500的成本如何走,超过1000的如何走,等等。只有开放式,才不会给操作者带来麻烦,才不会让很多人说,太麻烦,不想用。我们自己的团队现在用这个报销,非常便捷,我在外面,也可以认可一些成本,出纳看到就可以付款了。而且有了这些在线报销的数据,团队管理者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批量计入合同,完成单个合同的成本预警。
一直以来,我们在探索,如何更好的进行设计管理。
其实这类产品并不新鲜,也远没那么科技。国外的信息化程度比我们强很多,所以,很早他们就有这类产品了。比如trello、basecamp、slack等等,现在估值都相当高,他们都是付费用,快速的协作起来,非常方便。国内现在也有一些,比如teambition、tower之类,也都是相当好的产品。不过对于设计行业而言,还是有很大的不便利。这些产品都是以任务管理为主导的类型,更多的在于任务的延期、统计、进行等方面,做了很多的工作,像我前面说的,设计管理不是一种任务式的管理行为,所以这类产品,在我们设计师用起来,都感觉还是太麻烦,就像是我们做方案的时候,如果一开始就是CAD,都是很确定的线,这个用起来就不舒服。用笔来画一画,感觉就很好,要的是对这个线的不确定。所以,靠谱设计是从不确定开始的设计管理,我们有开放式的进度描述这样的方式。
我们做这个事情,也是希望有一天,异地的设计师们都能碰撞,设计师能解放出来,不是天天在家画图,而是走出来,到处看,看到好的东西,拍一下,从手机上传,放到项目里,大家都看到,做为头脑风暴的素材,从生活中学习设计,感受设计,把设计做得更有灵气一点。